若为自由故

爱情可贵金钱价高若为自由二皆可抛。李莫德就是这样想的,虽然她没有归纳总结到咱这样的理论高度。
李莫德是《指匠》(Fingersmith)的主人公之一,《指匠》是我最近读的英国小说。一本好小说。书讲1860年代,在伦敦兰特街与小偷、流氓、婴儿贩子一起混大的孤儿程苏(Sue
Trinder),与寄居舅父篱下,成长在荒郊僻静大庄园的李莫德(Maud Lilly)的爱恨情仇。
李莫德年方十七,山谷里的野百合似的,从乡村大宅的窗户里,盼望着伦敦的春天。莫德识文断字,博览群书,还帮她舅搞目录索引,算是个小小的知识分子,但足不能出户,什么都知道,又什么都不知道。伦敦来的理查,伦敦来的苏,都让她激动。苏不但带来希望,还带来欲望。莫德听钟声寝食坐卧,惯了规则,满身新鲜麦麯和啤酒气息的苏的到来,使小小的莫德内心焦虑。爆发还是灭亡。怎么办怎么办?
李莫德不是普通的维多利亚女孩,她是个小小的异数。看完书我最大的问题是:莫德那样的性格人生,是否存在过?华特斯女士说,不要全当她的小说是真,宁愿是历史背景下的个人范特西。大概也许可能。但是这个范特西范得精彩。算计,背叛一场,搞来搞去莫德和苏还是都做错事,但设身处地,她们没得选。这本书没在认同上纠缠,感情也不是唯一主题,生存/更好地生存和自由才是正题。当然还有历史问题:阶级社会的阶级压迫,男女的不平等,疯人院作为私刑的滥用,维多利亚式礼仪廉耻表面下的春宫泛滥,春宫对人的影响。华老师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性产业状况是很关注的,跟李老师有一比,她还正尔八经做过研究,发觉那个时代相当有趣,值得一写。哪里有压抑哪里就必须有释放,表面压得越厉害,底下暗涌越猖狂。很多人都说过了,维多利亚时代风气是两个极端,放荡端放荡得惊人。《法国中尉的女人》有引证,还根据伦敦妓女的人数,算出了每个伦敦男人每周出去fxxx的次数。维多利亚式禁欲受害者是女性,大部分男人有政策有对策。州官放火,百姓有些点灯的念头便要自己打倒还踩上一只脚(看丫环阿格尼斯的命运)。小小的莫德,在表面和暗流间游泳,怎么挣扎长大的我们真不知道。走错一步路被打,说错一句话嘴里被塞肥皂,现实和书里的世界没法接壤,眼见自己逐渐成为异端,不焦虑和恐惧才怪,没有虐待倾向不磕药才怪。程苏不知情地唤醒她的情欲,理查许给她一个自由的希望。小莫有癫狂因子,有决断,机会来了决不放弃。小苏的求成之心,小莫的渴望和骄傲,理查的善用博弈,华老师写得很精彩。
同性之情事出偶然,春风绿了江南岸,方向不重要,那时也没有资格认证的标签。对于小莫和小苏,小姐和丫环的身份悬殊只怕比性向来得更紧要——不过,有了钱,什么也不紧要。我很欢喜李莫德没有生长成林黛玉,虽然两人一般地郁闷,黛玉也没少看《西厢》,夜里也多半失过许多眠,白天却还要对看闲书的宝玉啐一把,从不正面承认感情,当然宝玉是个没用的,只可惜紫娟也没有程苏的清新生猛,扯远了,说回来。程苏。程苏多好啊,感情单纯,手指灵活,又没受过文化污染。Tim说小苏外癫,小莫内癫。我说小苏并不癫,小苏有潜力,但只有碰到小莫才有发挥。小苏成长顺,虽然穷,却受着关怀爱护,没有压力和恐惧,实质上是个好孩子,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种,没啥矫揉造作,简而清。第三部她的作为,是因为外界的逼迫,厄运之下激发出来的,非常生猛。我明白小莫为什么倾心于小苏(很多简介上用了一句话“a
thief with a heart of gold”,这句话让我笑了好久,想起荒的徐徐,金子般的心)。然后,我觉得华老师的情节安排戏剧得有点过了,特别是那个旧桥,还有,重要角色的死。
相比于精炼冷酷的Affinity,这一篇花哨稍多,到后来收放有点失控。虽如此,我还是向没看过的同学热烈推荐Fingersmith。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。
BBC把它改编成了三集电视连续剧,2005年3月27日首播。看见莫德扮演者Elaine Cassidy的图片,我觉得他们选人选得是不错的。…顺便发一把花痴。
BBC的莫德
Elaine Cassidy, 俺想象中解放后的莫德正是如此
2005年3月18日
|